2008-03-31

屈原論

屈原,又名屈平,是戰國時代楚國的王族。曾官至三閭大夫,深受楚懷王器重。對內他制定國家的典章制度,對外則接待從各方來的諸侯,懷王很信任他。當時,有位上官大夫靳尚,嫉妒屈原的才能,想把他制定的政策據為己有,為屈原所拒絕。靳尚心有不甘,便向楚懷王進讒言說:「大王命令屈原訂定各項法令,全國上下沒有人不知道他,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大王。」懷王聽了非常生氣,從此便疏遠屈原。
屈原怨懷王不聽忠言,為小人所蒙蔽。他滿腔的愛國熱忱無法效忠國家,心中充滿了憂愁和憤慨。有一天,屈原去拜訪太卜鄭詹尹,希望鄭詹尹可以幫他解決心中的疑惑,究竟自己是應該忠心耿耿,保持誠正和樸實的心地?還是應該到處周旋逢迎,才不會陷於困境呢?(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?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?)但鄭詹尹聽了反而釋策而歎說:「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;物有所不足,智有所不明;數有所不逮,神有所不通,用君之心,行君之意,龜策誠不能知此事。」有一天,屈原來到汨羅江邊,漁夫見他被髮行吟,問他為何來到這個地方?屈原說:「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」漁夫勸他應該與世推移,隨波逐流。屈原卻仍然堅持真理,不向奸佞妥協,不願讓自己高潔的情操,蒙受世俗的玷辱,所以就投汨羅江而死。
我每次讀到屈原的故事,都替他感到不平,也非常同情屈原愛國憂國的情操。西漢賈誼和太史公司馬遷都曾經為屈原寫賦作傳,賈誼認為屈原不應該自殺,應到別國發展,憑他的才幹,在他國一定可以飛黃騰達,施展他的抱負。太史公看了賈誼的觀點,也深有同感(史記.屈原列傳)。但是當我看到太史公的評論,更替屈原感到不平。太史公和賈誼的觀點都錯了,他們把屈原看做蘇秦、張儀之流,蘇秦、張儀乃出身貧賤的謀士,所以到各國遊說諸侯,尋求仕途的發展,但是屈原乃是楚國王族,也受過楚懷王的器重,當時已是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的身分,他只是不能忍受懷王聽信讒言,使國事荒廢,而自己滿腔的愛國熱忱,又無法為國效勞罷了,他豈是貪圖富貴的人呢?
所以賈誼和太史公都不了解屈原內心的痛苦,不過,我對屈原的作法也深不以為然;世間懷才不遇如屈原的人太多了,遇到這種情形,應該韜光養晦,以待時機,豈可任意輕生而教壞天下的讀書人呢?須知世間賢臣能夠遇到明君賞識的機會,實在很不容易的,而且蒙國君器重的時日,也並非永遠的。君子有三不朽|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屈原既然是當時的大文學家,我認為他應該隱居著書立論傳之後世才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