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01-13

心廬對話


或問: 新加坡有些事業已成功的人士,每天撥出數小時親自到人家的家裡,請他們出去聽一些有關人文、倫理道德的演講。但是我們大家都很忙,如何有空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呢?又美國某富豪多年前與友人談及如何投資環保工程的事情,他15歲的女兒聽到後說:“你們這一代製造的問題,你們最好把它弄好。”該首富聽了以後慚愧萬分,反而集資數十億美元來從事環保的工作。為什麼台灣人反而沒有像外國人那樣不惜斥鉅資投入公益事業呢?

心廬答說: 台灣有錢人素來以累積財富為其目標,想要子孫代代繼承。但我們常常聽到美國人把全部財產捐獻給公益事業,而不留半毛錢給子孫。其原因為中西的教育及成長的背景各有不同所致。如捐款佈施給與自己名利沒有關係的公益事業,乃是有悲天憫人的精神,就是達到「恕」的境界。有「恕」的人,就會有「捨」的行為。不過台灣富有的人近年來也有很多捐助公益事情的舉動,這是值得鼓勵與讚揚的。至於鼓勵人們參與人文、道德的教育活動,則視各人的時間,儘量撥出來做,例如參與扶輪社的活動也是其中的一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