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02-04

蘇軾《三槐堂銘》


宋朝名臣大文學家蘇軾(東坡居士)曾經寫了一篇非常有名的《三槐堂銘》,文中敘述宋朝名臣王祐(以後加封為晉國公,曾經受宋太祖之命去查大臣符彥卿造反之事,並許以宰相之職做為報酬。王祐不但不貪圖宰相之職,反而以一家百口的生命力保符彥卿清白,而觸怒宋太祖並遭貶官。)在其庭院手植三棵槐樹,相信子孫一定會做到三公之職。果然,其次子王旦(魏國公,諡文正)為宋真宗的宰相十二年,孫王素(懿敏公)、曾孫王鞏皆貴極人臣。蘇東坡在《三槐堂銘》開頭就說:「天可必乎?賢者不必貴,仁者不必壽。天不可必乎?仁者必有後。二者將安取衷哉!」(天道有必然的法則嗎?但賢德之人不一定能顯貴,仁愛的人不一定長壽;天道沒有必然的法則嗎?但仁愛的人必然有好的後代。這兩項怎樣得到折衷的解釋呢?)。蘇文忠公認為仁者必壽、仁者必有後,是必然的天理,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。

心廬說:仁者必壽,仁者必有後,視其福報的大小,可兌現其中的一種,或二者兼得之。況王公救人,數以千計,且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救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,其福報實在是不能計量的。金剛經云:「無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」。所以,王公自信子孫能位列三公,馬上累代將相,就像手中拿著債券隨時可以收回債款一樣地容易。就是王公想要福壽雙全,亦可得之。而宋朝國祚三百多年,朝朝有王氏子孫在作官,亦是子孫能克守祖訓,忠孝傳家,有以致之。蘇東坡的座師歐陽修說:「嗚呼!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,此理之常也」乃為傳家者所應知的!

最後蘇東坡以「鬱鬱三槐,惟德之符。嗚呼休哉!(茂盛的三棵槐樹,這是德行的象徵。啊!多麼美好啊!)」,來讚美王氏的三槐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