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時宋朝大臣王祐,為人正直有才氣,深受宋太祖(趙匡胤)的器重。有一次宋太祖派王祐去察看大臣符彥卿的動靜,說:「事成之後,你可接替宰相王溥的職位,你就可以光宗耀祖了」。王祐不但沒有想要宰相的職位而落井下石,反而以一家百口擔保符彥卿無罪,並說:「五代(五代即後梁、後唐、後晉、後漢、後周)之君,都因猜忌殺無辜,享國不永」。宋太祖大怒,把王祐貶官。符彥卿由是免於被抄家滅族。當時的人都說王祐有陰德。王祐在他的庭院裡親手種植三棵大槐樹,並說:「我不做三公,我的子孫必定會有人名列三公之位」。後來果如其言,他的次子王旦做到宋太宗(趙匡義)的大臣及宋真宗的宰相,成為有宋一代名臣。後代人們以三槐比喻王姓人家。
晉朝王祥,年幼即喪母,繼母朱氏對他不好,屢次虐待他,他還是非常地孝順。朱氏常常鞭打他,他的弟弟王覽為朱氏所生,每次看到他母親鞭打哥哥,就抱住王祥想去保護他。朱氏又想用毒酒來害死王祥,王覽又故意搶著要喝,朱氏恐怕害死自己的親生兒子,不得已作罷。兩人友愛勝過親生兄弟。王祥六十歲時﹐徐州刺使呂虔徵他為別駕。王祥以後累封至司空、太尉之職(與宰相並為三公),享年八十五歲。呂虔曾有佩刀,會看刀相(人有面相,刀有刀相)的刀工看到了說:「必登三公可服此刀」。所以呂虔就把他的佩刀送給王祥。王祥臨死時把佩刀送給弟弟王覽說:「你的後代必定會興盛,夠格擁有這把刀」。王覽的孫子王導,就是東晉時代有名的王丞相,當時王導與謝安有功於朝廷,並稱王謝,兩家同為東晉時代最顯貴的氏族。有故事為證:東晉以後為南北朝,南朝為宋、齊、梁、陳;北朝即北魏、北齊、北周。南朝梁武帝時,北魏叛將侯景來降,歸順梁朝,梁武帝封其為大將軍,位高權重。有一次,侯景請梁武帝作媒於當時的氏族,不料梁武帝竟然答說:「王謝門高非偶,可於朱張以下訪之。」侯景遂反。宋朝名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他有名的瀧(ㄕㄨㄤ)岡阡表說:「為善無不報,而遲速有時,此理之常也」。可見古時有智慧的人,大都相信善有善報的道理。今日做父母的人,只知名利為重,在家裡很少把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的道理灌輸給自己的孩子,以致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,甚至害人害己,實在是很可悲可歎的事情。我深信為善積德的觀念應該是為人父母送給子孫最好的禮物才對。
2008-02-20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