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或問:節儉是美德,有無利弊?
心廬答說:節儉的極端,就叫“摳”,台語罵人“摳仔頭”即“吝嗇鬼(miser)”的意思,就是對人對己都很刻薄,也就是一毛不拔。古時戰國時代,楊朱主張“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”。真正的節儉對社會的影響是非常的正面的,尤其對環保更是有非常大的幫助。
談儉
大家都知道儉是一種美德,但是能做到恰到好處的人則不多。老一輩的人比較節儉,而年輕一輩的則比較不懂得節儉;辛苦賺錢的人比較節儉,而暴富或沒賺過錢的人,花錢就比較大方,甚至幾近浪費。節儉並不是人之常情,每個人都想大大方方、快快樂樂地花費,它是一種抑制慾望的行為,但是我們看到很多有錢人都非常節儉,甚至能以不花錢而感到快樂的。如果要真正探討其原因,便可知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受過沒有錢的痛苦,體驗到賺錢的辛勞,了解金錢的重要,而養成了節儉的習性,希望能節儉積蓄成為富裕有餘之家。
大部分節儉的人其基本心理實出於「貪」,因為想要積蓄更多的錢財本身就是貪多,所以不捨得花費出去。我們常可看到很多人在消費時,若其費用是由公家支出,就表現得很大方,甚至浪費,若是由自己支出,就非常節省。這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從上館子吃飯看得出來,如果是點菜的話,就比較節制一點;如果是吃自助餐的話,則常拿得過多,以致吃不完而留下許多剩菜。這時候就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機會,須知一菜一飯得來不易,從小就能不暴殄天物,才是真正養成節儉習慣的開始。一個人一旦能夠養成節儉的習性,將可終生受用不盡。
古人說:「儉於聽,可以養虛;儉於視,可以養神;儉於言,可以養氣;儉於私,可以養富;儉於公,可以養貴;儉於門闥,可以無盜賊;儉於環衛,可以無叛亂;儉於嬪嬙,可以養壽命;儉於心,則可以生死,是謂萬物之化柄也。奢者富不足,儉者貧有餘;奢者心常貧,儉者心常富;奢者好親人,所以多過,儉者能遠人,所以寡過;奢者事君,必有所辱,儉者事君,必保其祿;奢者多憂,儉者多喜;奢者好動,儉者好靜;奢者好難,儉者好易;奢者好繁,儉者好簡;奢者好逸樂,儉者好恬淡。有畢生用一器而無缺者,有十年而一裘不弊者,斯人也,可以即清靜之道矣。」
然而在講求消費的今天,如果過於省錢,有時是有礙經濟發展的。譬如一條洗臉用的毛巾,有人居然可以用兩年以上,如果大家都這樣節省的話,我想毛巾工廠可能就要倒閉了。尤其在景氣低靡的今日,要防止經濟蕭條,基本原則就是要鼓勵適度的消費,這樣現金才能在社會上運轉,使大家都能獲得利潤;但過於浪費的消費就應該儘量減少,至於花五十萬新台幣吃一頓飯,這種浪費的舉動,實在是教壞世人,應引以為恥,希望不要再發生才好。
一個不懂得節儉的人,金錢永遠是不夠的。真正節儉的人,是該省則省,該花則花的,也就是對自己節省不必要的花費,對公益的事則毫不猶豫地盡他的力量奉獻出來,所以根本不必過分勞心勞力地去追求更多的錢財,就可以活得很快樂的。
(中央日報“心廬隨筆”,1993.2.16)
二、 或問:經濟衰退,吾人應如何應付為宜?
心廬答說:亂世經濟學的名詞,是我講的。在此經濟衰退的時候大家如果都不消費的話經濟會更衰退,因為cash flow減少的話,大家會覺得更窮,心裡會更怕沒有錢用,因而產生惡性循環(Vicious cycle)。尤以低收入者影響最大。如果經濟情形允許的話,每個人每天應消費100~500元左右,盡量消費在小攤販或計程車上,讓他們每天都有些收入來維持生計。這就是“亂世經濟學”。對有錢人來講,我並不反對他們偶而去聲色場所消費一下,這樣才會有更多的cash flow,來刺激更多的消費,經濟才不會像外國那樣容易消退,這是台灣的特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