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劇《瑪儂‧列斯果》(Manon Lescaut),為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奇尼(Giacomo Puccini, 1858-1924)的四幕歌劇,描述一位名叫格里歐的法國青年騎士(Chevalier Des Grieux)的愛情故事。年僅十七歲的格里歐在學業完成回家的途中,偶然在一家旅社前面看到一位從馬車下來的妙齡女郎Manon Lescaut。格里歐驚為天人,乃向前交談,方知Manon是由其哥哥護送來此,明天就要進入一家修道院當修女。Manon進去旅社後,格里歐唱出“Donna non vidi mai” (我從來沒見過如此的女人)的詠嘆調,表示愛慕之意。格里歐一不做二不休乃慫恿瑪儂與他私奔。瑪儂本來就不是心甘情願來做修女的,遂與他私奔到巴黎。格里歐只是一位學生,身上並沒有多少錢來供給瑪儂在巴黎的開銷。瑪儂竟然私下與有錢的老稅吏交往,騙取一些錢財以供她奢侈的花費。格里歐痛苦於瑪儂水性楊花的行為,但仍然不想離開她,甚至願意為她赴湯蹈火,亦在所不惜。瑪儂竟然偷取老稅吏的珠寶錢財,欲一走了之,卻為老稅吏報警把瑪儂抓走。格里歐因有騎士身份免於坐牢,但瑪儂被判流放他鄉。當時美國南部路易士安那Louisiana州為法國殖民地,其首府為新奧爾良市(New Orleans),專門收容本國流放來的罪犯。(相對地,澳洲Australia則為當時英國流放罪犯的地方)。格里歐愛瑪儂入骨,甘願向朋友借錢伴隨到新奧爾良照顧她。瑪儂最後因長途跋涉,體力不支,死於格里歐的懷抱,全劇終。此劇於1893年,在義大利Turin市的Regio劇院首演,大獲成功,使普奇尼成為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(G.Verdi)的接班人。
《瑪儂‧列斯果》是法國著名的古典小說,作者為普雷沃斯神父(L’Abbe Prevost 1697~1763)。Prevost神父主要的作品為《一個貴族青年的回憶錄》,其中的第七卷為《騎士格里歐與瑪儂‧列斯果的故事》(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 Manon Lescaut),此書簡稱為《Manon Lescaut》,於一七三一年出版,成為法國經典名著。普雷沃斯神父的本名Antoine Francois Prevost幾為世人所忘,但他卻以此書名留青史。
歌劇《茶花女》(La Traviata)為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大師威爾第(Guiseppe Verdi, 1813-1901)的三幕歌劇,為十九世紀巴黎名妓薇奧麗塔(Violetta)與男主角阿弗雷多(Afredo)相戀的故事。本劇開始,Afredo與朋友參加Violetta的家庭舞會,兩人合唱著名的飲酒歌(Bridinsi),唱完以後Violetta感到頭暈,進入房間休息,Afredo尾隨進入問候,並談及前些日子Violetta臥病時候,每天送白色茶花請安者,即為其本人,並表明內心愛慕已久。Violetta深受感動唱<Ah, fors’e lui che l’anima>(夢中的人),但因久經風塵,深知男人不可靠,半信半疑,想要放棄這突來的愛情,唱<Sembre libera>(永遠自由快樂),此時聽到窗外Afredo愛情的呼喚,又不知如何是好。第二幕Violetta終為Afredo真誠的愛情所感動,乃決心洗盡鉛華,並變賣首飾家當,兩人搬到巴黎鄉下居住,享受愛情的生活。有一天Afredo的父親Germont先生偷偷來訪,告以其全家的聲譽將因而毀於一旦,其女兒的婚姻也會遭受波及而被退婚,並請她以Afredo的前程為重離開他。Violetta一生周旋於朝秦暮楚的烟花生活,現在剛剛得到真正的愛情,竟因世俗的干預,使她不得不答應老人,離開她所愛的人,內心非常地痛苦。Violetta為了信守諾言,隨即參加她以前的老相好男爵都侯(Baron Duphol)的舞會。Afredo不明就裡,誤會Violetta背叛他,竟以在舞會贏得的賭金全部拋在Violetta的身上來侮辱她,並與男爵決鬥而逃離巴黎。最後一幕,Violetta因宿疾(肺結核)加劇,躺在床上奄奄一息。Afredo聽到其父說明原委,趕來探病,請求原諒。Violetta迴光返照,合唱<親愛的,我們將離開巴黎>(Parigi, o cara, noi lasceremo),最後終於香消玉殞倒在Afredo的懷裡,全劇終。
本歌劇於1853年在威尼斯的La Fenice歌劇院首演,與《弄臣》(Rigoletto, 1851)及《唱遊詩人》(Il Trovatore, 1853)合稱威爾第最受歡迎的三部曲(popular trilogy)。雖然首演時,女主角的體態過份豐滿,引為笑話,但是由於旋律優美,且哀怨無比,馬上受到廣大的喜愛,至今世界各大歌劇院很少不把它放在節目裡面的。
歌劇《茶花女》是根據法國大文豪小仲馬(Alexandre Dumas fils)的1848的名小說、1852的名舞台劇《茶花女》(La dame aux camelias)改編而作曲的。小仲馬本身年輕時曾與巴黎一名妓相戀11個月後分開。等他回巴黎時,才知道佳人已故,其遺留下來的首飾、家具盡付拍賣中。在書裡作者藉其在拍賣中,買到男主角亞芒送給女主角瑪格麗特(Margueritte)的一本書《Manon Lescaut》來認識男主角而展開男主角的敘述其間的戀情。男主角在書扉上寫著:「瑪儂對瑪格麗特—慚愧」,表示瑪儂的愛情不如瑪格麗特遠甚。在小說中,男主角父親的出面阻撓,是作者為使劇情更加引人傷悲而加上去的。事實上大仲馬(Alexander Dumas pere)並沒有過問小仲馬的戀情,而是女方有自知之明自動結束的。
這兩齣著名的歌劇分別出自兩位義大利歌劇大師之手,而其劇本則來自兩位法國名作家的著名小說改編而成的。1731年的名著《Manon Lescaut》,要等到1893年才被Puccini譜成歌劇(另外有同名歌劇《Manon》為法國作曲家馬斯涅Jules Massenet於1884以法文所作。),而小仲馬的小說《茶花女》在1852年搬上舞台成功後,威爾第即於1853年譜成歌劇。《茶花女》的故事本已出名,而歌劇的旋律更是迴腸盪氣,令人內心感傷不已。“La Traviata”一詞,其意為一位任性、感性、迷途的女人,威爾第採用為劇名,隱含同情之意。嗚呼!娼婦從良,自古有之,嫁給大官巨賈為妾者多,而與相愛的年輕男人結婚就非常困難且少之又少了。中國古有《李娃傳》,敘述唐朝士子鄭元和與名妓李亞仙相戀的故事,歷盡艱苦,終於結為夫妻。茶花女為成全別人而犧牲自我,令天下有情人同聲一哭。而天下父母心,皆自以為是。我不知道父母的阻撓是否就是明智之舉,至若水性楊花的Manon根本不知愛情為何物,實在可悲!
1970到美國,首次從唱片聽到瑞典已故的男高音比約林(Jussie Bioerling)唱<Donna non vidi mai>這段詠歎調時,感到無與倫比的美。在我看過的四十多齣歌劇中,男高音所唱過愛的詠歎調,還是以此段最美。難怪在1991年,於倫敦海德公園(Hyde Park)所舉行的帕華洛帝(Luciano Pavarotti)的獨唱會時,帕華洛帝居然以此詠歎調獻給戴安娜王妃(他說:Prince Charles, with your permission, I would like to sing<Donna non vidi mai>to princess Diana),可見此曲是男高音心目中認為最崇高愛意的表示。
自1850年至1924年,為威爾第與普奇尼雄霸義大利歌劇最燦爛的時期。普奇尼的音樂非常好聽,但比較偏向陰柔,著重女主角的份量,且有一種較定型的旋律;威爾第的音樂則不然,劇力萬鈞,剛柔並濟,千變萬化,不一而足。兩位大師的作品為世界各大歌劇院所不能缺少的曲目。
這兩齣歌劇與兩本名著也因此互相輝映,而永垂不朽。
2008-02-20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