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曾鞏(1019-1083),字子固,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年)登進士第,與蘇東坡兄弟(蘇軾,蘇轍)同年上榜。當時主考官歐陽修。上述四人皆為唐宗八大家。本文為蘇東坡介紹四川的兩位同鄉讀書人黎生和安生來拜見曾鞏。不久,黎生將出仕江陵府司法參軍,特來辭行,並請求贈言勉勵。黎生說:「我與安生學習古文,鄉里的人都嘲笑我們迂闊(守道,不切實際),請先生賜予贈言,來解除鄉里人的困惑」
曾鞏曰:「余聞之,自顧而笑。夫世之迂闊,孰有甚於予乎?知信乎古,而不知合乎世;知志乎道,而不知同乎俗。此余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。世之迂闊,孰有甚於予乎!今生之迂,特以文不近俗,迂之小者耳,患為笑於里之人。若余之迂大矣,使生持吾言而歸,且重得罪,庸詎止於笑乎?
然則若余之於生,將何言哉?謂余之迂為善,則其患若此。謂為不善,則有以合
乎世,必違乎古;有以同乎俗,必離乎道矣。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惑,則於是焉,必能擇而取之。遂書以贈二生,并示蘇君,以為何如也?」
本文作者於宋英宗治平四年(1067年),當時曾鞏在京師編校史館書籍。曾鞏聽了,不禁好笑,世上還有比他自己更迂闊的人嗎?因為他信古且志於道,所以不合世俗,而因窘於當世。兩位年輕人只是文章迂闊被鄉人所嘲笑而已,所受的禍害算是小的了要是學曾鞏的話,其禍害更大。如果說不切實際是不好的,那麼就要迎合世情,必然違背古人的道理。他勸兩位讀書人不必急著去解除鄉人的困惑,那麼在這方面,必然會做出選捨和去捨了。
讀到此文,於我心有戚戚焉!世之迂闊,孰有甚於予乎?